生命不息,复传不止——李鹏武,一个耄耋老人的历史使命!

时间:2015-05-14 09:57:17  来源:中华复兴网  作者:黎展华

 

生命不息 复传不止

——李鹏武一个耄耋老人的历史使命

黎展华

0.jpg

 

    千丝万缕,袅袅不绝,从黑丝、青丝、灰白丝到银丝的头发“色变“,到独创草隶,再现失传的中国书法艺术宝库中一枝瑰丽奇葩——游丝书,进而再创造了“草篆”,“双线水墨书法”和“双线游丝书”的个性书风,这里要说的是,这一系列的书法演绎过程的同时也演绎出一个耄耋老人大写的书法人生。

    缘起缘来,这一切都是以“复传”南宋书法家吴说业已失传或停传的国粹“游丝书”开始的……

    南宋以降,后世极少有人涉足游丝书的研究。

    中国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生前也曾极力地推荐过游丝书,在他书法理论著作《论书绝句百首》介绍了南宋书法家吴说创立的游丝书,其游丝书的结构全从唐.怀素《自叙帖》而来,点明了游丝书的前世今生以及书写的异常难度。更是一度引起了本文章所介绍的主人公李鹏武老师的高度注意,由于文章里提到了诸多的历史复杂因素,游丝书已不复传。这句话极大地刺激着李老师的末梢神经,冥冥中上天击中了他从不服输的“要害”,中华国粹怎么能断了血脉?为了让子子孙孙世世代代传下去,这个强烈的愿望迫使李老师一度酒不思饭不进,更因为他从小便在传统和国学文化的熏陶下习书,受过良好正宗的基础教育,对“楷、草、隶、篆”无论是楷书、魏碑、狂草、大草、碑刻、摩崖、甲骨、钟鼎、石鼓、小篆均涉猎过,可以说对中华民族的国粹艺术早已在他幼小的心灵便种下了优良的种子,对各种书体的写法了如指掌,当游丝书已不复传言论的出现,(指20世纪末刘诗先生的言论)让李老师很不甘心,也很不服气,决定把复传游丝书作为自己毕生的历史使命,从此,不顾年迈走向了一条艰难卓绝的复传之路,也是传统文化经典的复兴之路。

    李老师在复传的研习中发现,游丝书古代流传的实物很少,不像其它书体流传范本之多,写好游丝书难,近乎于上天无梯。唯一学习的线索只能依据流失日本东京都藤井齐成会有邻馆藏吴说《游丝书宋诗》的局部作为研究游丝书的佐证,换句话说,通过这个吉光片羽来举一反三来触类旁通,间接达到无师自通。再加上学游丝书非儿戏,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游丝书的写法近乎于笔峰直到秋毫颠,“夫毫尖所行,必其点画之最中一线,如画人透衣见肉,透肉见骨,透骨见髓,其难盖将百倍于摹画衣冠向背也。”(启功先生语)然而,李老师知难近乎勇,无畏无惧,决心在有生之年练好游丝书。常常是“写到三更不为迟,四更过后兴浓时。五更偶尔出家作,兴奋激动到天明。”(李鹏武诗句)我认为:一句打油诗淋漓尽致导尽了李老师的在冲击游丝书难度时的艰辛和兴奋地心情。、

    “游丝书“虽源于”狂草“,但它却自成一格,它没有张旭惊雷急电和怀素狂风骤雨,《宣和书谱》那种雄强气势,然而游丝书意态从容自如,潇洒秀丽,韵味无穷,一派神机,吴说是把东晋王书(王羲之、王献之)的媚美融进了他的游丝书,表现出的”力“虽不及张癫狂素那样石破天惊,但细细品味,也能体会到”钢铁千回绕指柔“的含蓄之力,这力使得游丝书柔中寓刚,绵里藏针。游丝书要全部中锋用笔,写游丝书要做到上、下、左、右相连,书写着就必须要具备”八面出锋“的用笔技巧,此非肩、肘、腕、指诸关节灵活运用者莫能,这一点上,李老师尽管有基础,但是写起来由于年迈也是力有不棣,但想到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写游丝书要用大毛笔悬肘,且保持线条的粗细均匀,这正是对书写着功力的考验。同时,不是所有草书都是以写”游丝书“,因为草书每个字都有多种写法,你要从中选出最适合写游丝书,而且还要易于辨认的字,同时写游丝书不但字要规范,而且书写着更要熟悉草书的笔顺,点画呼应关系,这就要求书家平时要有丰富的积累,古人云:“学富五车”便是此理,即使借助资料,李老师仍需要耗费多少个酷暑寒冬,以崇高的使命感,一人独处,卧薪尝胆,不为名利,潜心研究,生活艰辛,非常人之能忍受这种折磨,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反反复复多少个日出日落中,克服了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在探索、实践、失败、再探索,终获成功,让李老师破解了书写游丝书的复杂技法,得到了书写游丝书的真谛,98年起,用了十年的时间,写出了不分伯仲,甚至可与千年游丝书相媲美,长200米,宽0.7米,游丝书长卷《唐诗三百首》等游丝书,极大地延伸和丰富了游丝书的各种各样的体材和写法,04-09年又连续首创出草篆水墨书法及双线游丝书,并由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和发行《李鹏武书法集》和《李鹏武游丝书千字文》,弥补了历史的空白,为后代研究游丝书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李鹏武先生的游丝书被中国国家图书馆、清华、北大、复旦、同济、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华南师大、北京师大及全国各省自治区图书馆以及全国十多所艺术院校收藏。李老师由此而声名鹊起,社会各界对李鹏武先生的人格魅力以及游丝书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评价,《深圳商报》、深圳电视台、香港《环球旅游》杂志、《东莞日报》、日本《第四届中国书法美术作品展》、第五届广州茶文化博览会、广州电视台、广州南方电视台、《广东文化报》、《团结报》、《团结杂志》和《时代财富》杂志等均作了专访和推介。

    游丝书是草书的升华,同时也是李鹏武人生的升华,当书法界,学术界,收藏界,新闻界,媒体陆陆续续在李鹏武修成正果的游丝书中看到了中国书法史某些近乎失传的残碑断桓中被链接,被复传,被复活的如此真真切切,如此的难能可贵,如此的浩瀚,又如此的精微,如此的不可思议,又如此的令人信服,这一切都源自于一个年已耄耋,八十开外白发苍苍的老人,他对游丝书复传和复活所付出的艰辛非同寻常,鲜为人知。他一边在书法的研习上用命去博取,一边还要穷于应付社会上诸多的学术研讨的邀请和讲学的邀请,还有不期而至慕名而来的对游丝书有兴趣的全国各地的同道和学生的解说和纠缠,那种学术的重负、精神的干扰、体力的不支,还有为了不让自己多年来的多项研究的成果和研究的心得从自己手里失传,同时还要顶住一个人对游丝书的传承是否有必要以及误解的不同声音的阐述和坚守,还原书法历史哪怕残片碎瓦也是珍贵的,不能忽略的,复传游丝书不能看成是复古,而是站在更高的层面上看作是创新,游丝书的历史地位和意义不能否定,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注入新的血液,更加说明了需要著书立说的重要性,李老师认识到了这点,在没有其它经费支助的情况下,眼看时间无多,必须在有生之年少吃少喝也要自筹经费去出版,去圆梦。方方面面的压力,上天能让这位老人成功,这简直是个奇迹,我觉得一切语言都无法将这一切联系到一起,在成功与艰辛中,一切语言都是苍白的,最后,我想到了这篇文章的题目,也是文章的结尾,就定位为“生命不息,复传不止”来作为对这位可敬的垂暮老人做一个花环,做一个成功的铺垫吧!

(本文作者黎展华: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馆馆员,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馆信息化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艺术家协会南方艺术品鉴定委员会执行委员长,广州国家档案馆艺术顾问,广州文艺批评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收藏家协会副主席兼书画专业委员会主任)

上一篇:江西一高校中外学子“在水一方” 晨读中国最美《诗经》 下一篇:这才是你应该了解的徐悲鸿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常年法律顾问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5-2013 中华复兴网www.中华复兴网.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邮 箱:zhonghuafuxingwang@163.com

联系方式:020-37416628 020-37416638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号粤ICP备13049405号

运营:广州华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本网内容欢迎浏览、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手机版二维码